2018年吉林考试中忘了“前推后”还是“后推前”怎么办?
2017-10-11 15:25 吉林公务员考试 来源:吉林华图
2018年吉林考试中忘了“前推后”还是“后推前”怎么办?
公务员考试中翻译推理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四种逻辑关系,分别对应四个逻辑符号:“→”、“¬”、“∨”以及“∧”。其中,后三个符号的翻译比较简单,涉及的逻辑联结词数量也不是太多,考生基本上可以掌握,但是关于“→”的翻译一直是考生们的“阿克琉斯之踵”,是总也弄不明白的一块心病。究其原因,无非是“→”的翻译分为“前推后”和“后推前”两种形式,而考生对于哪个联结词属于哪种形式分辨不清。以至于到了考场上,之前背过的“前推后”和“后推前”都记不住了,只能对着题目干瞪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各位考生在紧张的考试情况下也能分辨如何翻译,在这里介绍一个技巧:造句法。
使用造句法判断“前推后”还是“后推前”有四步:第一步是提取题目中的逻辑关联词;第二步是把一个已知的推出关系的例子代入该逻辑关联词;第三步是判别两种代入结果哪一个符合情况;第四步是与已知推出关系比较,判断“前推后”还是“后推前”。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已知的推出关系的例子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客观的,例如:考上公务员→通过笔试。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2010年联考第76题中有一句“建花园必须植树,植树必须架桥”,这里出现了“必须”这个逻辑关联词,如果在考试中忘记了它的翻译规则是前推后,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判断:第一步是提取“必须”这个联结词;第二步是将例子代入得到“考上公务员必须通过笔试”①和“通过笔试必须考上公务员”②;第三步是判断哪个结果符合情况,这里明显①符合而②不符合;第四步与已知推出关系比较,“考上公务员→通过笔试”说明是①的前半句推出了后半句,因此“必须”这个联结词的翻译规则就是前推后。原题干可以翻译为“建花园→植树”“植树→架桥”。
造句法的优点是可以帮助考生在忘记翻译规则时也能判断一个联结词是“前推后”还是“后推前”,但是翻译推理的“翻译”这一步,要想保证翻译得又快又准,根本的还是把逻辑联结词记住记牢,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
【例1】(2016•国家)记者采访时的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切忌空泛、笼统、不着边际。《采访技巧》一书中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A.记者采访时的提问如果具体、简洁明了,就不会给采访对象带来回答的困难
B.采访对象如果没法回答提问,说明他没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C.采访对象只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才能回答“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提问
D.诸如“您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翻译为“回答→应付”。A项在原文中未提及,属于无关项,排除;B项翻译为“¬回答→¬应付”,否定前件后件不确定,排除;C项翻译为“回答→应付”,肯前肯后,正确;D项说“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原文是“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与原文意思不一致,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本题如果考生在考试中忘记了“除非…否则不”的翻译规则,可以采用造句法:将例子代入得到“除非通过笔试否则不能考上公务员”①和“除非考上公务员否则不能通过笔试”②,这里明显①符合而②不符合,与已知推出关系“考上公务员→通过笔试”比较,说明是后半句推出前半句,因此“除非…否则不”这个联结词的翻译规则就是后推前。
(编辑:喻倩)